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,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;上海三区、江苏三市、浙江两市分别与皖北八市结对帮扶建设的10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,全部挂牌落地;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揭牌、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上线发布……连日来,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动作频频。
沪苏浙皖携手共进,各扬其长,奋力开创长三角一体化新局面。
共锻长板,打造发展强劲增长极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,拥有合肥首个建成运行的大科学装置。这段时间,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邵翔,正与课题组成员在这里开展氢能领域实验。“长三角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,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造了有利条件。”邵翔说。
张江、临港、浦江、合肥、苏州5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;G60科创走廊、沿沪宁产业创新带、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步伐加快;“科大硅谷”面向全球招募合伙人,三省一市开放共享23个大科学装置、4万余台大型科学仪器,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三省一市互联互通,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确定15个首批联合攻关项目,安徽与江苏率先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制度……沪苏浙皖各扬其长,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,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。
2022年,长三角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,技术交易金额1863.45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0.3%、112.5%。上海松江到安徽合肥的G60科创走廊,已拥有超过全国1/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和1/8的高新技术企业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占比接近60%,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全国占比均在1/3以上。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,让长三角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。
共破壁垒,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
一体化,要打破行政边界,提高政策协同,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。5年来,三省一市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,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,加速建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。
提速“硬联通”,三省一市“抱”得更紧。截至2022年底,长三角铁路运营里程超1.37万公里,其中高铁6700公里,占全国1/6。2022年,长三角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比重38%,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。在江苏,67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开通,11条久未解决的省际“断头路”,如今已通车8条。
推动“大流通”,区域市场建得更大。截至2022年底,三省一市在科创板挂牌上市的硬科技企业有236家,占全国比重47.1%。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长三角区域布局了35个上市服务基地及工作站,沪苏浙皖甬五地银保监局发布政策,提供灵活便利的融资支持;《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等12项长三角区域统一标准的制定,“满意消费长三角”行动的开展,G60科创走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的建立,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
优化“大环境”,贸易投资更加便利。自贸试验区合作实现新突破,宁波片区与蚌埠片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合肥港—洋山港“联动接卸”监管模式正式落地……深化改革,让发展后劲十足;扩大开放,让发展动能更强劲。
共建共享,提升长三角群众幸福感
6月下旬,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即将运行,将与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对接。家在上海浦东、毕业后选择到苏州工业园工作的张宜轩很是惊喜,“这不就是同城生活吗?”
对2.37亿长三角人来说,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最直接感受,就是生活的“同城化”和“品质化”。
跨省打造长三角“水乡客厅”,联合开展长江“十年禁渔”,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,推进危险废弃物跨省转移监管……2022年,长三角41个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.0%,较2018年上升7.3个百分点;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9.4%。良好的生态环境,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。
2022年9月,长三角三省一市同步立法,率先实现社保卡在交通出行、旅游观光、文化体验以及社会保障、医疗卫生、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一卡多用、跨省通用。此举一出,让长三角群众多了“一家人”的认同感。
率先启动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,长三角41座城市的1.5万余家医疗机构,均可跨省直接结算,累计惠及1300万人次,涉医疗费用近36亿元;轨道交通“一码通行”已实现长三角10个城市乘客轨道交通扫码便捷通行……从共建到共享,长三角人的“民生幸福圈”不断扩容。
今年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第二个3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,217项具体任务目前进展顺利。一个经济活跃强劲、创新能力跃升、营商环境优良、要素流动通畅、绿色美丽宜居、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,将成为长三角新图景。(本报记者 吴 焰 韩俊杰 徐 靖)
Copyright 2015-2022 时代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